“拼命三郎”黄晓东:醉心学术,见“微”知著

  “大量青年骨干教师的投入和奉献正在且已经是我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撑。也许现在的他们还没有那么多耀眼的光环,但只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诲,必然可以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取得不平凡的成绩,为实现‘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时代教育新使命添砖加瓦。”

               ——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党委书记 汤勇明

人物简介

黄晓东,1982年9月生,本科和硕士就读于东南大学,博士就读于香港大学(提前毕业),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IEEE电子器件与固态电路会议技术委员会委员或共同主席。研究方向包括:微能源与微系统、MEMS传感器、纳电子信息器件与技术,发表SCI论文 30多篇,授权专利10余项。教研方面,获东南大学第24届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二等奖、第13届吾爱吾师-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最受喜爱的老师,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多次获得校极以上优秀论文。

作为我校青年教师骨干,黄晓东教授长期坚守科研教学第一线,从“微纳电子器件”研究到攻关“微能源”,潜心学术,无“微”不至。在学生心目中,黄晓东教授学识渊博而不自傲,治学严谨而不严厉,关爱每一位学生;在同事眼里,黄晓东是一位各方面都值得称道的好老师。他总是尽己所能地服务集体、帮助别人,用实际行动诠释“止于至善”的校训真谛。

“做研究的人要勇于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2001年,黄晓东考入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005年,他放弃免研外校的机会,以学院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本校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专业。硕士毕业后他加入全球第二大的DRAM芯片公司——Qimonda。


2009年初,一个偶然的机会,黄晓东毅然辞去安逸的外企工作,申请到香港攻读博士学位。2009年9月,黄晓东前往香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提前毕业,成为他的导师从教近30年来唯一一个提前毕业的学生。其后他在香港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无论科研还是教学,我感觉自己与高校的节奏很合拍,回到母校工作我感觉很幸运也很有干劲。”黄晓东微笑着说。2013年12月,31岁的黄晓东作为东南大学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被破格录用为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主攻微纳电子器件与传感器方向。此后,他一心扑在工作上,沉迷其中,经常周末也在实验室潜心钻研。

2016年东南大学MEMS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了完善学科布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增长点,瞄准了“微能源”这一新兴领域。电子学出身的黄晓东被赋予“挑大梁”的角色,担起了“卡脖子”技术研究的重任。

新方向对于在电子领域已卓有成就的黄晓东来说,意味着一切要从零开始,因为“微能源”作为新兴交叉学科,涉及电化学、材料等诸多领域,这些对他而言都是知识盲区,而且科研平台也需重新构建。实验室主任黄庆安教授曾对黄晓东说过:做研究的人要勇于突破自己的舒适区。黄晓东铭记于心,时时用这句话来鞭策自己。


“黄老师的办公桌上经常文献堆成一摞,而且上面还有用红笔、黑笔、铅笔做的笔记,这还只是他一周的量。”提起黄晓东教授,研三学生张菲满是敬佩。面对知识盲区,除了看文献外,黄晓东从头“啃”起电化学、材料等专业书籍,还经常利用学术会议的机会到会场向同行请教,遇到来实验室用电镜的相关专业学生也会“抓住”不放。“那时我就像是从头读了一个博士”,他开玩笑地说。“不过科研对我来讲,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件有兴趣去做而且很想做好的事情。”他多次这样说。


科研上,黄晓东可谓“拼命三郎”。刚开始研究“微能源”的两年,黄晓东没有任何成果发表,但他从不叫苦、从不抱怨,始终在踏踏实实地积累着。从微纳电子器件领域的研究到微能源研究方向的开拓,黄晓东和他的团队夜以继日,努力拼搏。遇到技术难题需要攻关时,他总是和学生一道坚守在实验第一线,亲力亲为。


“十年磨一剑”,黄晓东厚积薄发,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并赢得了良好的学术声誉。2016年至今,黄晓东担任IEEE电子器件与固态电路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或共同主席,2018年获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资助,并先后入选了江苏省双创、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和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等人才计划。仅2018年他就在“微能源”领域的权威刊物连续发表了4篇SCI论文。

“希望我的学生能站在我的肩膀上”

“我很感激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师长,他们亦师亦友,总希望自己的学生更优秀并尽己所能地把学生往前推。”2009年初,黄晓东决定申请到香港大学读博,但离3月份的正式申请仅有不足两个月的时间,他感到前途未卜。这时秦明教授鼓励他道:“没关系,如果香港那边没申请成功,你就回到我这边来读博好了”,秦老师的一席话滋润着黄晓东的心田,让他的顾虑一扫而光。在香港大学读博期间,他和导师PT Lai教授在实验方案上有时会发生分歧,最终导师总是放下自己的身份和威严,鼓励他沿着自己的方案先试试。


“求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至今历历在目,这些塑造了我的今天”,黄晓东说,“我也希望我的学生能够站在我的肩膀上更进一步。”

黄晓东教学历年都受到师生的广泛好评。他承担的本科生课程《固态电子器件(双语)》是电子学院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每个学生都是一位性格鲜明的个体,一位需要关注和尊重的主体。”黄晓东这样说道。研二学生何欣怡对他的一个小举动印象深刻:“黄老师上课能直接喊出每位学生名字后面的两个字,很亲切。”


黄晓东还经常用“讲道理”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工程类背景的同学要有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想到好方法的时候,不妨多想想它有哪些不足之处;碰到不好的一面时,多想想能否实现它的创新性应用,化腐朽为神奇,这其中往往蕴含着重大发现和创新。”他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提的问题在课本上找不到答案,大家不要急着翻书,先用心地想一想”。

“在他的课堂上,他总将深奥的电子原理讲得生动有趣,他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为我们指引方向。才高八斗,他与同学们打成一片;学富五车,他把智慧洒满课堂。”这是2015级学生在黄晓东获得“第13届东南大学吾爱吾师—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最受喜爱的老师”时给他的颁奖词。近三年来,黄晓东一直鼓励研究生要做“有原创性、有深度”的研究,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设计连续获得校级或省级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他总是在一点一滴之间与人为善”

黄晓东身上有着一种特有的东大人情怀。他具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工作经历,也有境内外知名高校的求学经历。 这些经历原本像是散落的点,回到母校工作后,这些点在他的心中逐渐形成了一条清晰的线,让他更加深刻体会到:当今社会不只需要默默无闻的总工程师,更需要“敢做、会做、敢说、会说”的人。这是他对新时代东大人的期待和定位,也有机地融入他平日的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中。


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黄晓东对于集体的事情总是主动担当、乐于奉献。因为意识到高校实验室安全问题事关重大,黄晓东自告奋勇,主动开展了实验室安全培训,做起了“义务劳动”。除了主动承担起实验室的研究生新生和本科毕业设计生的安全培训,还针对研究生开设了《MEMS工艺与安全规范》课程,并为此编写了符合实验室特点的讲义。原本枯燥的规范在他深入浅出、诙谐幽默的讲解下一如既往地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普遍感觉收获颇丰。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